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,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,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,絲毫不能放松。”這就要始終遵循抓基層、強基礎、固基本的工作導向,抓深抓實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,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、引領基層治理上的功能和優勢,有力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、全面過硬。
一體推進“有效覆蓋”“有力執行”,壯大組織體系優勢力量
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基礎。必須構建貫通各層級、覆蓋各領域的嚴密組織體系,整合壯大組織優勢、組織力量、組織功能,建好建強戰斗堡壘,努力實現標準化規范化,確保黨的工作執行有力。一方面,擴充增量,逐漸提高覆蓋率。通過行業聯建、結對共建、區域組建等方式,健全完善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的組織架構,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,實現黨建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,條塊協同、一體推進。探索區域化黨建,推動黨建與區域融合同向發力。圍繞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,織密組織體系。建立城市黨建聯盟,推行街道“大工委”、社區“大黨委”,推進黨支部進小區、黨小組進網格。統籌推進各領域黨建,推動黨組織全面有效嵌入各類組織。在互聯網行業、物業行業等新興領域中加大黨組織組建力度,逐漸提高“兩新”黨組織工作動態覆蓋率。同時,拓展覆蓋廣度,推動學校、醫院把黨組織建在教學一線、臨床一線,國有企業把黨組織建在生產經營單元、項目工地和重組混改企業。另一方面,提質存量,穩步攀升達標率。按照“加強基礎工作,完善基本制度,提升基本能力,落實基本保障”的要求,分類提質升級基層黨組織標準體系。在農村,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,持續推進“六個規范化”建設,增強村黨組織引領帶富能力,發展壯大集體經濟,推動完成鄉村振興各項指標。在機關,圍繞創建服務群眾強、創新攻堅強、示范帶動強、自身建設強“四強支部”,深入開展“七個一”標準化體系建設。在國有企業,圍繞黨建“七化”提升目標,推進組織標準化、制度體系化、責任具體化、目標效能化、宗旨融入化、方式創新化、成效考量化。建立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評價定級體系,自下而上評價定級,推動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提質增效。對評為“后進”格次的,確定為重點整頓對象,以“先進”格次的黨組織黨建示范,幫助處于中間狀態的基層黨組織改進提高,帶動“后進”轉化提升,促進“先進”黨支部達標率穩步攀升。
全面統籌“有人管事”“有章理事”,煥發基層基礎生機活力
加強專業化規范管理,完善工作運行機制,從整體上提升基層基礎保障能力,把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黨員組織起來、凝聚起來、動員起來,在源頭上賦予組織體系以基礎性力量。
打造村黨組織書記、社區工作者和“兩新”組織黨務工作者專業化體系。把建設“政治意識強、擔當作為強、發展本領強、治理能力強、作風紀律強”的農村帶頭人隊伍作為基層黨建“書記項目”,加強村書記專職化管理,通過村“兩委”掛職、村合作社任職、村志愿服務隊兼職等形式,積極招引大學畢業生、退伍軍人等年輕人才回鄉工作,動態儲備村級后備干部。加強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建設,充實基層治理骨干力量,推行“全科社工”。采取市場化公開選聘、等級化資格認證等方式,推進“兩新”組織黨務工作者專業化。開展黨建賦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活動,圍繞“與黨同心•與企同行”專題,抓好非公企業出資人、黨組織書記、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,增強服務能力和素質。推動涉企部門建立“紅色代辦員”制度,有效發揮律師、會計師、稅務師等行業黨委作用,助推非公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健全激勵保障機制。真正重視、真情關懷、真心愛護基層黨員干部,全面落實基層干部待遇,落實報酬增長機制。強化黨建經費和黨費投入,用于補貼陣地建設、支部工作、“書記項目”、表彰慰問等,全面提高基層黨建工作專項經費,納入財政預算。明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標準、城市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專項資金以及村、社區書記基本報酬額度。做實黨內激勵關懷工作,建立“黨員關愛幫扶基金”,幫扶老黨員、困難黨員等各類黨內關愛對象。
建立完善“抓管帶”工作落實推進機制。持續推進基層黨建“書記項目”,將項目實施情況作為基層黨建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,納入黨委(黨組)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范圍。從嚴從實抓好基層黨建責任落實,縣級黨委細化任務,黨委書記掛點蹲點、下抓兩級、解決問題,鎮(街道)書記按照職能完成各項任務,形成“排查—謀劃—部署—推進—跟蹤—反饋—達效”的全鏈條工作閉環,推動黨委抓牢支部、支部嚴管黨員、黨員帶動群眾,最大限度延伸組織觸角,實現上下聯動。
有機融合“有形服務”“有效服務”,優化提升基層黨組織功能
服務群眾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功能,也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必須以講實效、辦實事為根本,圍繞群眾所需、所盼、所求來提供“適銷對路”、高效便捷的服務,推動基層黨建覆蓋社會各類群體,融入基層治理各個方面。
建立功能完善、覆蓋全面的服務網絡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要求黨組織必須主導整合服務資源,優化村(社區)服務格局,建強用好黨群服務中心這個依托和工作載體,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。制定黨群服務中心評價地方標準,對村、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星級評定,提升“人氣指數”,提高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滿意度。開展黨群服務中心政治型、服務型、效能型、智能型“四型地標”爭創活動,打造更多“紅色地標”。
推進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常態化制度化。始終保持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“零距離”,通過開展走訪調研、召開黨員群眾座談會、舉辦“共享發展金點子”等活動,用好“有事好商量”基層協商民主平臺,列出問題清單,明確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項目,評選辦實事優秀案例。農村黨組織重點抓好村級治理,推動解決農村改廁、垃圾污水處理和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維護不力等突出問題,加大抓黨建促農村宗教治理力度,建立防范和整治“村霸”問題長效機制。社區黨組織聚焦黨建與民生融合,提供政策咨詢、幫困救助、養老社保、醫療防疫、矛盾調解、物業協調等個性化、精準化服務,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,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煩心事。
推行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。完善以黨建為統領、德治為先導、自治為基礎、法治為保障的“四位一體”善治模式,推動黨建與基層治理共建共享共治。加強城鄉基層治理“全科網格”建設,把城鄉基層治理各類網格整合成治理“一張網”,用好“大數據+網格化+鐵腳板”模式,推動黨員干部包聯網格服務群眾。聯動建立基層黨組織風險點數據庫,即時“動態清零”軟弱渙散黨組織,及時消除風險點,逐步實現各類矛盾糾紛、風險隱患村級排查解決率100%。深化在職黨員進社區、無職黨員設崗定責、“黨員中心戶”“黨員樓棟長”“黨員聯戶”等做法,不斷提高黨員群眾對村(社區)事務知曉率、參與率、滿意率。(作者:趙耀,法學博士、政治學副研究員)
